c7娱乐app下载入口登录展览(展览的起源与发展历程)
作者: 发布时间:2023-11-20 09:56:10 浏览:

展览什么意思?

展览(全球展览业协会):是一种市场活动,在特定时间内,众多厂商聚集于特定场地陈列产品,从而推销其最新产品或服务。

展览(exhibition),著作权法术语,指公开陈列美术作品、摄影作品的原件或者复制件。展览会既是信息,通讯和娱乐的综合,也是唯一的在面对面沟通中充分挖掘五官感觉的营销媒介。20世纪尽管出现高速的电子通讯方式,展览会,作为临时的市场,仍然是最专业、有效的销售工具。

展览是一种既有市场性也有展示性的经济交换形式。在古代,它曾在经济交流中起过重要的作用;在现代,它仍在很多方面发挥作用,包括宏观方面的经济、社会作用和微观方面的企业市场营销作用。展览是经济交换(流通)的一种形式,展览曾是人类经济交换的主渠道现在仍是重要渠道之一,展览会介入中国经济活动,在流通和信息领域充当重要角色,现已成为重要的商品市场、技术市场、信息市场和资金引进市场。

中国现有展览覆盖各个领域,每年同一专业展览举办多次,为行业交易提供了重要机会,为企业发展创造条件。因此,展览业已成为企业经营的重要方式。展览会已经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展览产品、推销产品、购买商进货的场所,现代展览会已发展为获取信息、交流沟通的渠道。参加展览会是企业拓展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被列入市场整体计划之中。

展览,著作权法术语,指公开陈列美术作品、摄影作品的原件或者复制件。

展览什么意思

展览释义:(动)陈列出来供人观看:书画~。

展览(exhibition),读音zhǎn lǎn,著作权法术语,指公开陈列美术作品、摄影作品的原件或者复制件。展览会既是信息,通讯和娱乐的综合,也是唯一的在面对面沟通中充分挖掘五官感觉的营销媒介。

20世纪尽管出现高速的电子通讯方式,展览会,作为临时的市场,仍然是最专业、有效的销售工具。

展览会:

展览(展览的起源与发展历程)

展览会是指由单位和组织指导主办,另一些单位和组织承担整个展览期间的运行,通过宣传或广告的形式邀请或提供给特定人群和广大市民来参观欣赏交流的一个聚会,比较常见的如:画展、车展、房展等。

展览必须具备场地、参展方、展品、主办方、承办方、观众 6个基本条件。在通常情况下,举办展览都是参展的单位或个人对外展示自己在某一阶段时间内取得的成果和成就,并通过一个适合自己表达的场地与观众分享成就的一个过程。

基本上画家、书法家等艺术家选择对外展览的场地首选是美术馆,然后是画廊,世界著名的艺术展览地:卢浮宫大英博物馆伦敦国家美术馆梵高博物馆在国内艺术展览相对于比较有影响力的有中国美术馆、莫干山美术馆、上海美术馆、故宫、广东美术馆石家庄美术馆等。

展览展会的内容和分类

一、展览的内容包括:分为综合展和专业展

综合性展览是指涵盖整个行业或几个行业的展览,又称横向展览,如工业展览、轻工业展览;

专业展览是指展示某一行业甚至某一产品的展览,如钟表展。专业展览的一个突出特点是,经常同时举办研讨会和报告会,介绍新产品和新技术。

1、展览:涉及生活、生产、科技、教育等方面;

a、商务展:服装、金融、通讯、汽车、医药图书、房屋、建材、家具、家电;

B、生产展:物流、食品;

C、科技展:化工、冶金、摄影器材、印刷器材、机械工程、航空展,教育展:教学、广播电视等。

2、政府展览:各类电子政务成果展、高新技术博览会等;

3、会议、活动、仪式:答谢会、新闻发布会、年会、新产品发布仪式等。

二、展览分类:

展览的性质可分为贸易和消费两类。

贸易展览会是为制造业和商业等行业举办的展览会。展览的性质由展览主办方决定,可以从参观者的构成中反映出来:对工商所开放的展览是贸易展览,对公众开放的展览是消费性展览。具有贸易和消费性质的展览称为综合性展览。越不发达的国家,展览就越全面。相反,越是发达国家,展会的贸易和消费性质就越清晰

展览的主要目的是交流信息和谈判贸易。在展览中,它是为公众举办的。消费类展览基本上是展示消费品,主要用于直销。

展览(展览的起源与发展历程)

展览有哪些形式

展览的分类考虑两个方面:一是展览的内容,包括展览的性质、内容、所属行业等;二是展览形式,包括展览规模、时间、地点等。

展览从性质上分,有贸易和消费两种。

贸易性质的展览是为产业即制造业、商业等行业举办的展览,展览的主要目的是交流信息、洽谈贸易;消费性质的展览基本上都展出消费品,目的主要是直接销售。展览的性质由展览组织者决定,可以通过参观者的成分反映出来:对工商业开放的展览是贸易性质的展览,对公众开放的展览是消费性质的展览。

具有贸易和消费两种性质的展览被称作是综合性展览。

展览从内容上分,有综合展览和专业展览两类。

综合展览指包括全行业或数个行业的展览会,也被称作横向型展览会,比如工业展、轻工业展;专业展览指示某一行业甚至某一项产品的展览会,比如钟表展。

专业展览会的突出特征之一是常常同时举办讨论会、报告会,用以介绍新产品、新技术等。

展会从规模上分,有国际、国家、地区、地方展,以及单个公司的独家展。这里的规模是指展出者和参观者所代表的区域规模,而不是展览场地的规模。

展览从时间上划分的标准比较多——定期和不定期:定期的有一年四次,一年两次、一年一次、两年一次等;不定期展则是视需要而定长期和短期。长期可以是三个月、半年、甚至常设,短期展是一般不超过一个月。在发达国家,专业展览会一般是3天。在英国,一年一次的展览会占展览会总数的3/4。展览日期受财务预算、订货以及节假日的影响,有旺季、淡季。根据英国展览业协会的调查,3~6月及9~10月是举办展览会的旺季,12月至次年1月以及7~8月为举办展览会的淡季。

大部分展览会是在专用展览场举办的。展览场馆最简单的是室内场馆和室外场馆。室内场馆多用于展示常规展品的展览会,比如纺织展、电子展等;室外场馆多用于展示非常规展品的展览会,展示超大超重展品,比如航空展、矿山设备展。在几个地方轮流举办的展览会被称作巡回展。比较特殊的是流动展,即利用飞机、轮船、火车、汽车作为展场的展览会。

展览不在多而在名

以博览会王国著称的德国为例,每年举办的展览会约400多个,数量并不多。但世界上居领先地位、有巨大影响的210个专业展览会,竟有三分之二在德国举办。展览面积居全球之冠的汉诺威国际展览中心,每年举办的展览会虽仅15~19个,但其中的信息展、工业博览会、机床博览会等却在世界上数一数二,展览面积达16万~40万平方米不等。

在我国香港特区,贸发局一年仅举办20多个展览会,但不少展览会规模、知名度和排名都位居世界或亚太地区前列,如香港玩具展,其规模仅次于纽约和慕尼黑的玩具展,排名世界第三;香港服装节为亚洲之最;香港钟表、珠宝展名列世界第一。

据国际博览会联盟(UFI)1997年统计,被UFI接纳为成员的展览会共521个,分布在67个国家和地区,亚洲占55个,其中新加坡就有16个,而上海仅1个,在展览业发达国家和地区,一般一个城市里相同题材的展览会十分罕见,但中国是哪类展览会热门,大家跟着一哄而上。专家建议,可否把相同题材的展览会集中起来办展。这种想法听起来不错,可事实上难以操作。原因是多头审批、互不通气,各展览会主办单位之间存在利益冲突,且不易协调。再说展览会不是办集市,归并到一个屋檐下办展,规模虽可撑大,但实力和在世界上的影响不可能同步放大。如何防止多头审批、重复办展和题目撞车?在国际上,被一致公认的权威机构是国际博览会联盟(UFI);在发达国家和地区,一般都有展览行业协会协调企业行为,如德国就有贸易展览业协会。UFI有一套成熟的展览评估体系,对展览会的参展商、专业观众、规模、水平、成交等进行严格评估,达到标准的,或被接纳为成员,或准予刊登在年度展览会目录上,并向全世界推广。由于U—FI的权威性,被认可的展览会在吸引参展商、专业观众等方面具有很大优势,做大做强便不成问题。因此,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建立我国自己的展览评估体系,必将有效地抑制重复办展、小打小闹的低水平办展倾向。

展览的作用有什么?

‍‍

调节供需功能展览会可以视为信息市场,信息得以交换,企业参展产品的信息实为市场信息,是市场经济的重要资源。信息市场是经济运行循环过程的轴心,会展信息市场反映信息交换中供求之间的各种经济关系,它连接市场信息供应方、市场信息用户、市场信息资源应用等重要生产力要素,促进各类市场资源得以优化配置,有效地刺激需求,调节供给。刺激需求会展提供新产品示范的平台,通过参展的产品或科技成果的展示,广大消费者可以发现以前未曾有过的消费品和相关信息,可以促进消费结构的优化和重组,提高自己的消费水平。因此会展可以培养新的消费需求,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要。

整合营销功能会展作为企业之间的一个有效的营销平台,为企业展示产品、收集信息、洽谈贸易、交流技术、拓展市场提供了桥梁和纽带作用,会展在企业市场营销战略中的地位日显重要。在发达国家,会展营销已经成为很多企业的重要营销手段。会展经济也是一种竞争的经济,众多的供给者和需求者聚集在一起,供给信息和需求信息直接交流,信息被充分披露,是一个近似于完全竞争的市场,市场价值规律可以发挥最大的作用,产品的销售价格趋近生产成本,消费者可以购买到价廉物美的产品。在会展上,生产商、批发商和分销商汇聚一堂,进行交流、贸易,某种程度上甚至就是一个信息市场。企业可以利用各种信息渠道宣传自己的产品,推介自己的品牌、形象。

‍‍

展览的起源与发展历程

展览作为最古老的市场形式,通过“展出”与“观览”达到交换目的的原理千百年来基本未变,但其形式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着。下面是我为你们整理的内容,希望你们喜欢。

展览的起源与发展历程

现代意义上的贸易展览会最早诞生在德国,到15世纪,莱比锡和欧洲其他国家的许多城市都相继成为世界展览名城。随着“地理大发现”的进展、国际贸易活动的频繁和经济全球化的深人,会展活动逐渐扩展到美洲等其他地区。

19世纪末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博览会成为发达国家争夺世界市场的重要场所。1928年11月22日,来自31个国家的政府代表出席了在巴黎举行的国际会议,并签署了世界上第一个关于管理和协调国际性展览会的《1928年国际展览会巴黎公约》,规定了世界博览会的举办周期、主办者和参展者的权利与义务等。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一批因战争而停办的展览会和博览会重新开张,“米兰博览会”、“巴黎博览会”、“莱比锡博览会”被誉为连接各国贸易的3大桥梁。

展览业达到国际化的产业规模是在20世纪70年代,也就是经济全球化形成之时。国际分工体系的深化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极大地推动了国际展览业的发展,大型会展中心接连问世,现代会展产业应运而生。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欧洲会展业已成为全球会展经济中整体实力最强和规模最大的区域经济。德国成为世界第一展览强国,亚洲会展经济的规模和水平高于拉美和非洲,仅次于欧美。新加坡、日本、阿联酋和我国的香港等地的会展经济都已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值得一提的是,日本由于政府不重视发展展览业,企业一般也不通过展览会推介产品,而主要采取产品展示会的形式进行宜传,因此其会展业发展远远滞后于日本的经济发展水平。

再就中国而言,早期的集市,最多只能算会展活动的萌芽。由于我国历代封建王朝多数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因此以商品交易为基础的会展活动发展缓慢,更未能形成产业。1873年,我国首次参加在奥地利举行的维也纳世界博览会,此后官方或民间又以组团参加、寄物参展、派员参展等形式参加了20多次世界博览会。1905年,清政府工商部颁布《出洋赛会同行简章》,对华商出国参展作出了统一规定,鼓励商家踊跃参展;还在前门设立“京师劝工陈列所”,以展示各地工业品。国内的会展活动也逐渐发展起来,如我国有史以来第一次全国性博览会—南洋劝业会于1910年举办,展期3个月,观众达20多万。1915年,中华民国政府派员参加了在美国旧金山举办的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获得众多大奖。自1926年美国费城博览会后,中国没再参加世界博览会,直至1982年重新参加美国举办的诺克斯维尔世界博览会,才又重新参加历届世界博览会。

什么是展览?

通过实物、文字、图表、图片、解说等来展现成果、风貌、特征的宣传形式叫展览

展览会是典型的综合运用多种传播手段的公共关系专题活动

在公司公共关系专题活动中,展览会或展销会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形式


版权所有:c7娱乐app下载入口(中国)官方网站·IOS/安卓通用版/手机APP 最终解释权归本公司所有 鲁ICP备18027362号-7